金额丝雀

Serinus pusillus   Pallas
   

  11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雄性成鸟:额与头顶前部亮朱红金色;头余部、喉及上胸均黑色,在换羽后的黑色中有灰色波纹;背、肩和腰深褐色,背羽具黄色羽缘,腰羽亦具黄色羽缘;短的尾上覆羽中央黑,边缘黄而尖端白色;长形尾上覆羽亦黑色,具橙黄色羽缘;尾羽黑褐,中央尾羽羽缘白色,外侧尾羽羽缘橙黄色;小、中覆羽与背同色,具宽而亮黄的羽缘;大覆羽黑色,尖端黄白;小翼羽和初级覆羽黑色,具灰黄色羽缘,飞羽黑褐,外侧者具橙黄色羽缘,内侧者具白色羽缘;下体自胸以下黄或黄白色,具黑褐色纵纹;翼下覆羽及腋羽鲜黄色,羽基灰色。
雌性成鸟:体色与雄鸟非常相似,但色彩较暗淡。
幼鸟:头部葡萄棕色,头顶密布黑褐色纵纹;背和尾上覆羽淡葡萄棕色,后者除部分外,均满布黑褐色纵纹;尾和翅均淡黑色,外侧的飞羽和尾羽的外缘均为橙黄色,羽端土白色;中覆羽及内侧覆羽和中央尾羽羽缘均呈葡萄棕色;颏橙黄色,而杂以暗色斑;喉和上胸淡葡萄棕色;下体全部由淡葡萄棕色过渡到白色,并满布以褐到淡褐色纵纹,腹部则较少或缺如。
虹膜暗褐色;嘴角黑色;脚黑色或黄褐色。
量衡度 (据钱燕文等,1965)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7) 12—14 111—131 7.1—7.8 75—79 55—59 14.6—15.5
♀♀(5) 10—14 113—126 7.4—7.8 74—77 52—58 14.5—15.5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金额丝雀富于黄色近似金翅雀和朱顶雀,但雌雄相似,额鲜红色,头与胸烟黑色,胸部具黑色斑纹,下体余部淡黄色。嘴小,厚而曲;翅较长;尾叉状。

大小

量衡度 (据钱燕文等,1965)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7) 12—14 111—131 7.1—7.8 75—79 55—59 14.6—15.5
♀♀(5) 10—14 113—126 7.4—7.8 74—77 52—58 14.5—15.5
;

生物学

生态 金额丝雀栖息于山区溪边柳丛、杨柳丛、野蔷薇丛中或草原谷地、河谷及岩石滩上。夏季多见于新疆的海拔1800—2800m处,而在西藏可达3700—4400m处,但于冬季则到低山处,甚至可游荡至山脚丘陵地带。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,平时结成大小不等的群体,也偶有单独活动者。
性不大怯疑,迁徙时,可飞到山村居民的门窗上和小菜园的篱笆上及麦田中。叫声是一种铃声似的颤音,“trillitdrillit”,在飞翔时常常重复地发出,另一种是柔和的“dueet”或“tuueet”和一种连续的铃声鸣啭,“bri-ihihihihi”。歌声是一种在音质和旋律上,非常像金翅雀那种有微微波动的颤音,同时缀以鸣啭音调的歌声,节奏相当急促,并且许多乐句都被重复;鸣唱时多栖于树尖或在类似的突出位置上。
以植物性食物为主,据钱燕文等(1965)在新疆剖析的11个鸟胃,结果全是植物质,其中包括果肉、种子、草子及其他植物碎片等。
金额丝雀繁殖期为5月末至8月,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于7月产卵,一般年产2窝。
此鸟在天山于5月间配对,这时发情的雄鸟站在小树上或岩石壁上,展翅、摇尾而不停地鸣唱,然后飞向雌鸟进行交配。其鸣声近似莺类,又似高山金翅,相当婉转动听;但在惊叫时,其音调高而节奏快,颇似“titititi”声。
巢一般都彼此相距很远,而筑于杜松上、低矮的蔷薇丛中或岩壁缝洞中。巢是一个小而坚实的杯形物,由细草、须根及植物纤维或参杂苔藓等编成,内垫兽毛和鸟羽或棉絮。
每窝产卵3—5枚,一般多为4枚。卵呈浅蓝色或鸽蓝色,散布深褐色斑纹和红褐色表斑。卵的大小〈15枚〉:平均为17.0mm×12.5mm。
孵化期约14天;雏鸟留巢期15—17天;离巢后雄鸟喂雏5—7天。

生境信息

金额丝雀栖息于山区溪边柳丛、杨柳丛、野蔷薇丛中或草原谷地、河谷及岩石滩上。夏季多见于新疆的海拔1800—2800m处,而在西藏可达3700—4400m处,但于冬季则到低山处,甚至可游荡至山脚丘陵地带。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,平时结成大小不等的群体,也偶有单独活动者。

海拔范围

夏季多见于新疆的海拔1800—2800m处,而在西藏可达3700—4400m处,但于冬季则到低山处,甚至可游荡至山脚丘陵地带。

国外分布

俄罗斯,伊朗,伊拉克,阿富汗,巴基斯坦,克什米尔,尼泊尔及印度。

国内分布

新疆天山、哈密、吐鲁番、和静、乌鲁木齐、阿克苏、喀什及西藏(留鸟)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金额丝雀是一种羽色艳丽的鸟类,常作为公园饲养观赏对象。由于它吃些果实和树木种子,当然有一定害处,但也吃大量杂草种子而有益于农业。

经济用途

经济意义 金额丝雀是一种羽色艳丽的鸟类,常作为公园饲养观赏对象。由于它吃些果实和树木种子,当然有一定害处,但也吃大量杂草种子而有益于农业。